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青岛:匠心筑梦,唱响新时代劳动赞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07:54:00    

青岛各级工会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动员激励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建功立业、创新创造

匠心筑梦,唱响新时代劳动赞歌

“每个人都是一滴水,聚在一起,就成了潮。100多年前,潮来了。”在青岛工人运动纪念馆,《潮——铭记青岛工人运动》的宣传片如此开篇,展示了从十九世纪末青岛开埠、工商业兴起、工人阶级诞生之后百余年,青岛工运事业波澜壮阔的历史。

百年工运,薪火相传。从五四运动青岛工人阶级开始展现于中国政治舞台,到在中共青岛地方组织的领导下开启反日斗争和同盟大罢工,再到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工人阶级翻身成为主人……青岛工人阶级与这座城市,一同成长,一同发展壮大。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这一中心任务,就是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今天,越来越多的一线职工自觉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勤勉工作,奋发有为,唱响新时代新征程劳动者之歌。

创新创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劳动创造。今年以来,围绕市委、市政府谋划确定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十大现代服务业、“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国际航运中心等重点发展方向,全市工会系统找准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加快构建“五位一体”职工创新创造工作体系,强力推动职工创新成果转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具体工作中,各级工会组织以全员创新企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新班组、创新能手、创新成果等群众性创新创造为载体,示范带动各级各类职工创新培育体系广泛建立,组织引导广大劳动者立足本职岗位,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攻坚克难,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中开拓进取,在未来产业培育生长中大胆探索。

在青特集团,“青岛大工匠”王京京领衔的“创新工作室”是加快“五位一体”职工创新创造工作体系中的杰出代表。王京京是青特集团的技术主管,虽然每天与冷冰冰的机器设备打交道,但他从没有觉得枯燥。他自学理论知识,刻苦研究设备运行原理,从解决工作实际问题入手,在重型商用车驱动桥总成关键技术等领域取得36项创新成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三年累计为公司增加效益近2亿元。

职工群众性创新是助力企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市总工会每年出资1000余万元,专项用于青岛工匠人才培育和全员创新企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成果转化。如,出台《青岛市职工全员创新竞赛管理办法》,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常态化开展“五小”创新活动,鼓励职工围绕生产工艺改进、产品设计和设备更新维保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

目前,全市涌现出市级以上全员创新企业70家、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270个、创新型班组150个、职工创新能手100名、职工创新成果10万余项。各级创新工作室犹如创新的“孵化器”,年均培育应用职工创新成果5000余项。

以赛促练,拼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以赛促练,以赛代训,是对劳动竞赛作用的最好概括。

从百年工运历史来看,1951年,郝建秀在全国“红五月”劳动竞赛中创造出一套优质、高产、低耗的细纱工作法——郝建秀工作法,在全国纺织行业推广。

这之后,以劳动竞赛为抓手,围绕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开展的技能比武持续开展,“赛”出了高质量发展“新气象”。

2月6日,青岛“新春第一会”吹响“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市总工会积极响应号召,3月份即在全市启动“振超杯”劳动竞赛,以赛促练,推动项目建设提质、提速、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劲动能。

按照部署,今年的劳动竞赛计划开展3000余项,发动超过150万人次职工参与,发起项目招引、签约、落地、开工、建设等竞赛攻势,促进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落地,服务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各区市和海检集团、山东电建三公司等企业已陆续开展劳动技能竞赛,以赛促训、以赛育匠、以赛保安、以赛提质、以赛增效,激发了广大职工学习技能、提升素质的热情,营造起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

“劳动竞赛起到了强信心、鼓干劲、增技能、促发展的重要作用。”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各级工会组织将劳动竞赛与上合示范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紧密融合,依托劳动竞赛比质量、比安全、比进度、比创新、比文明、比管理,推动了青岛地铁建设工程、海底隧道等重点建设项目加速推进,构建起以市级竞赛项目为引领、区市和行业竞赛为重点、企业竞赛为基础的多层次技能竞赛体系。

竭诚服务,促进职工全面发展

走进李沧区工人文化宫,“惠工家”温馨满满。在这里,网约车司机不仅可以优惠充电,还能吃上一份10元左右的优惠午餐,享受15元一次的理发和24小时自助洗车、子女爱心托管托育等服务。如果累了,还可以到充电桩旁边的休息区休整。

小驿站传递大温暖。为解决外地来青职工、新业态劳动者身心压力大、城市归属感不强等问题,市总工会精心打造“青岛·惠工家”服务项目,将工会服务主动送到职工身边,让职工能够随时、随需、随地找到工会、融入工会,享受到工会便捷高效的服务。目前全市已经建成136家“惠工家”,入住职工5.4万余名,服务职工20万余人次。

依托“惠工家”公寓的公共区域,“惠工家”还推出了“管家+平台”的服务模式,职工可在居住地按需“点餐”,各级工会“接单”,培训、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多样化服务都可一键送到职工“家”中。不仅如此,各级工会还依托企业商家和各类公共文化场所打造了784个工会驿站,其中,87家驿站可以提供24小时智能化服务,便捷提供健康体检、心理辅导、学习阅读等服务,累计服务职工300余万人次。

服务阵地多元的同时,服务形式也更趋多元。青岛各级工会组织积极顺应“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趋势,打造数字平台,升级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以数字之力重塑服务生态。如,研发“困难职工自测小程序”,帮职工快速自测是否符合困难职工家庭条件;打造健康防护“掌上办”,在移动平台设立“互助保障”模块,主动抓取就医结算数据,“键对键”服务职工;在心理健康方面,开启“云守护”,创新制定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市级地方标准,建成250余个职工心理健康服务阵地……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面向未来,全市工会系统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奏响“咱们工人有力量”的主旋律,用创造拥抱新时代,以奋斗铸就新辉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青岛新篇章”。(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