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智能驾驶的“进阶路”:安全始终是汽车的底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4:40:00    

□高昆(湖南工业大学)

3月29日晚,安徽池州G0321德上高速发生小米SU7碰撞起火事故,致三人死亡。该新闻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2023年,小米进入汽车行业,这位频频占领媒体热搜的汽车新星,再一次登顶舆论风口,只不过,这次的代价,有些惨重。

汽车失事的新闻屡见不鲜,当事人、车企、保险三方协商解决是常规流程。但此次事件出在了自带极高话题流量的小米SU7上,不免引发舆论广泛关注。这对于小米来说是严峻考验,但换一个角度,正是流量的放大镜作用,才让更多人注意到此次事件背后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给整个电动汽车行业敲响了安全警钟。

在笔者看来,汽车不该被当成大号智能玩具,车企和驾驶员都应为这场悲剧负责。

小米官方确认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NOA辅助驾驶状态,驾驶员曾紧急接管但未能避免撞击。而根据工信部《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NOA属于L2级辅助驾驶,要求驾驶员全程监控路况并随时接管。

从官方发布的声明看,事故车辆以116km/h高速行驶时,系统仅提前2秒发出警报,驾驶员接管后仍以97km/h撞击障碍物。这一过程直指两个关键问题。首先是驾驶员对辅助驾驶认知模糊,忽视了系统仅为辅助功能,并未全程警觉与主动接管,才酿成了这样的惨剧。其次是车企在宣发过程中,多次使用“行业第一梯队”“高阶智驾”等模糊表述,针对“L2级辅助驾驶无法独立应对高速施工路段”这一核心风险缺乏宣传力度。未能充分揭示产品短板,存在引导消费者误解的风险。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已经成为电动汽车的重要卖点,这些技术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技术减轻驾驶员负担,提高驾驶安全性。然而,当事故发生时,消费者和社会立刻质疑这些技术是否成熟,是否足够安全,小米汽车的事故,正是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

不可否认,电动汽车行业,特别是像小米这样的新兴车企,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然而,创新并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在关乎人身安全的领域,创新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事故的发生,再次提醒我们,无论技术有多么先进,车企对车辆安全的承诺不容忽视。在推出新技术的同时,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测试与验证,确保这些技术在各种复杂场景下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车企的责任,除了生产高质量的硬件产品,还包括对消费者的安全承诺。事故发生后,小米车企应当迅速采取透明的态度,公开调查结果,给予公众充分的解释和安抚。与此同时,还应当通过进一步的技术升级,完善智能驾驶系统,提高车辆对各种路况的应对能力。

小米若想在电动汽车市场中站稳脚跟,必须以事故为契机,全面提升产品的安全性,并加强对智能技术的监管与防范。这不仅是对品牌信誉的保护,也是对社会责任的履行。

同时,消费者必须明确一个重要的事实:汽车不是大号玩具。它不仅仅是科技产品,更是一种关乎生命安全的交通工具。因此,消费者在使用智能汽车时,必须始终保持对驾驶安全的警觉,而不是简单地将技术的不足归结为“技术问题”。过度依赖自动驾驶功能,甚至将其作为完全替代人工驾驶的工具,是对自己安全的不负责任。

总之,安全永远是汽车选择的底线。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但它绝不能成为忽视安全的理由。希望车企能够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不断提升产品的安全性,推动智能汽车行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同时也希望消费者能够从这次事故中汲取教训,在享受智能化便利的同时,更加关注汽车的安全性。

未来,电动汽车行业仍有广阔前景,但技术的进步必须与安全保障同行,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