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韶关红砂岭上的生态蝶变:南岭山区书写“两山”理念生动答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13:26:00    

在粤北广袤的南岭山区,一场关乎生态与发展的深刻变革正悄然发生。2018年,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获批,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据统计,“十四五”以来,韶关累计修复历史遗留矿山767公顷,位列全省第二,总体完成率达96%。

韶关系统修复工程

南雄市红砂岭综合治理项目

其中,南雄市红砂岭综合治理项目作为重要支撑工程之一,不仅见证了南岭山区生态环境的华丽转身,更成为广东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缩影。

(一)

南雄红砂岭,曾因长期的不合理开发,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红色的沙土裸露在外,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少,生态功能退化,周边百姓的生产生活也受到极大影响。然而,随着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的推进,红砂岭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

治理前后对比

韶关市高度重视生态修复工作,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多部门协同的韶关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领导小组,高位统筹推动各项工作。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建立试点工程议事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形成例会、月报制度,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出现的问题;加强部门联动,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对17项治理工程进行整体布局,实现了生态修复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完善制度建设,出台7个制度文件,开发项目管理系统,实现对试点项目全过程规范化管理。这些举措为红砂岭综合治理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

部分改造,部分保留地貌

在红砂岭的生态修复过程中,创新技术与模式不断涌现。韶关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针对红砂岭的特殊地质和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地采取工程措施、转型利用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差异化修复方式。

南雄治理工程

种上了脐橙

同时,积极探索“生态 +产业”发展模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项目2亿多元。如今,红砂岭上建成了脐橙种植基地数千亩。曾经荒芜的红砂岭,如今绿意盎然,生机勃发。一棵棵脐橙果树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周边百姓就业致富。

(二)

除了红砂岭,韶关在整个南岭山区的生态修复工作中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方面,坚持规划先行,开展历史遗留矿山图斑核查,摸清底数,制定科学的修复规划和实施方案,对“十四五”期间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进行统筹部署。

乐昌硫铁矿修复前后对比

据悉,韶关围绕生态功能定位,聚焦“两江一公园”治理,实施4大类17项治理工程329个项目,实现山上山下、上游下游、左岸右岸整体系统联动修复。其中,韶关坚持“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分类治理,统筹应用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等修复措施工程治理1.33万亩,依据空间规划用途转型用于项目建设543亩,结合矿区剩余资源开发利用重新设置采矿权1895亩;韶关强化重点攻坚专项治理,全力推动94处到期矿山修复治理,现已完成72处修复,预计年底前完成全部整改。

新丰黄礤雪峒废弃矿区重点治理,已修复3100亩,正在修复1580亩,预计25年全面完成修复。

新丰黄礤雪峒废弃矿区治理前后

韶关多渠道筹集资金约3.17亿元,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41个,修复面积767公顷,连续3年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矿山修复任务。在修复过程中,韶关还打造了一批生态修复“韶关样板”。大宝山新山片区生态修复工程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凡口铅锌矿生态修复工程、大宝山新山片区生态修复工程荣获“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韶关南雄稀土矿区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项目荣获“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提名”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工程建设者和基层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大宝山修复前后对比

在大宝山修复项目中,通过校企合作,创新研究出“原位基质改良 +直接植被复绿”修复技术,成功解决了多金属矿山生态修复的世界性技术难题。科研人员们日夜钻研,反复试验,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最终突破技术瓶颈,为矿山生态修复开辟了新路径。

大宝山生态修复前后

而在凡口铅锌矿生态修复工程中,建设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将废旧矿坑打造成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矿山公园,成为国家AAA级景区,实现了从“工业疮疤”到“生态乐园”的转变。

凡口铅锌矿生态修复工程

韶关还强化日常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小散乱”,规范矿产资源开采秩序,采矿权数量从2015年的165个减少到现在的50个,大型矿山占比40%。同时,健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修复一体化机制,强化常态化监管,督促矿山企业承担治理修复主体责任,推动矿山企业边开采、边治理。此外,将生态修复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深度融合,如江湾镇谋划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灾后重建相结合,预计可腾挪村庄建设用地约336亩、补充耕地1240亩等,有效解决了生态功能退化问题,推动了生态重塑。

(三)

韶关积极谋划下一步工作计划,如:健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修复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完善矿山生态修复方案编审会商机制,建立健全生产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全流程监管机制,加强常态化联合监管;全力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攻坚冲刺项目建设,探索市场化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加强后期管护和监测评估;结合全域土地整治扩面提质,实施“土地整治 +生态重塑”“土地整治 +空间腾挪”“土地整治 +产业发展”等模式,加快实现生态资源价值转化。

修复后的效果

从红砂岭的生态蝶变到整个南岭山区的生态修复实践,韶关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每一个创新技术和模式都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韶关将继续在生态修复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南岭山区绘就更加美丽的生态画卷,为广东践行“两山”理念贡献更多鲜活经验。

文 | 记者 欧阳志强图 | 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