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挖野菜成年轻人新宠 泉州人为何爱上挖野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11:20:00    


  春风轻拂,又到了野菜生长的季节。如今,挖野菜不再是大妈们的专属活动,已经悄然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潮流。一把小铲子,一个塑料袋,他们直奔山间地头“打野”,寻觅春天里的限定美味。
  周末的早晨,26岁的泉州姑娘小郑和朋友们来到清源山。拨开草丛,她将手机镜头对准了一丛叶片呈现三角状的植物。“这是水芹菜!”借助植物识别软件,小郑收获了当天的第一颗野菜。同行的朋友闻声围了过来,仔细辨认着水芹菜“真正的样子”。作为只在图片上见过野菜的“新手”,他们跟着网上的“泉州挖野菜攻略”找到了野葱、鱼腥草、马头兰等春天里的头茬鲜。在泉州,小郑和她的朋友们并非个例。今年春天,从清源山上的古道,到仙公山脚下的村落;从乡间的田埂,到溪边的绿地,在野菜茂盛生长的地方,挖野菜“大军”正不断壮大。年轻人将植物识别软件当作“数字向导”,从湿润的泥土中小心翼翼地挖出一棵棵野菜,在探索中与春天亲密接触。


  挖野菜成了春天里最火的研学项目之一 (受访者 供图)
  在社交平台上,与“泉州挖野菜”相关的帖子层出不穷,热度不断攀升。有人分享着自己的“秘密野菜基地”,还开起了户外“组队”群;有人剪辑出了“野菜大餐”vlog(视频日记)收获了一众粉丝;还有人发出了菜叶辨别攻略,教大家分清野葱和野草,水芹菜和毒芹。这些帖子下的评论区里热闹非凡,年轻人纷纷留言:“周末有没有一起去挖野菜的?”“求带,新手一枚”……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挖野菜不仅是一场春天的郊游,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交方式。志同道合的他们相约出行,在挖野菜的过程中分享收获的喜悦,也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倾诉烦恼的琐事。挖完野菜后,再一起做顿野菜大餐,在美味中完成一场与新朋老友的畅快聚会。
  不过,这场春日里“说走就走”的野菜之约也未必完美。大多年轻人缺乏野菜辨识经验,常常陷入野菜与野草“傻傻分不清楚”的窘境。此前,泉州市城管局公园中心发出提醒,部分有毒植物与野菜外形极为相似,一旦误食后果严重。为保障绿化景观,公园内会定期喷洒农药,公园内采摘的野菜也不适合食用。此外,生长在公路、工厂周边的野菜,易吸附汽车尾气、空气污染物等有害物质,食用存在安全隐患。挖野菜虽乐趣十足,但也别忘了安全第一。
 
 泉州人为何爱上挖野菜
  从“中老年专属”到“年轻人新宠”,挖野菜在泉州火了。春日的泉州郊外,年轻人三五成群,手持小铲子,在田埂草丛间“打野”,探寻春日的馈赠。缘何爱上这等“野趣”?年轻人正用这种“接地气”的玩法,与三两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找回生活的松弛感和热乎劲。
  
回忆童年
  挖野菜就像开盲盒一样惊喜

  在社交平台上偶然刷到一条清源山挖野菜的视频后,市民林悦心动了。在她的印象中,挖野菜在泉州本是小众的活动,荠菜、野葱、马头兰、香椿等野菜,她都是在外省网友的视频里认识的。可今年,挖野菜却频频在她朋友圈和各社交平台上出现,泉州人也爱上了挖野菜。
  跟着视频,她和朋友踏上了寻找野菜之旅。叶细长,散发着独特香气的是野葱;绿色叶子白色根茎,带着鱼腥味的是折耳根;叶片呈羽状分裂的是水芹菜……大家一边埋头在草地上寻找,一边用识别软件确认。很快,她们就收获了一小袋野菜。在咨询过有经验的网友是否挖对后,林悦和朋友来了一顿野菜大餐,野葱炒鸡蛋、折耳根凉拌,水芹菜则和香干一起炒,品尝到了春天的嫩与鲜。“挖野菜就像开盲盒,每发现一棵都是惊喜!”她说。


  乡间成片的野艾蒿(受访者 供图)
  同样刷到挖野菜视频的小宇,想起了“阿嬷的味道”。“我的童年是在老家过的,阿嬷随手摘白茅根和天青地红煮成凉茶,是夏天的降火‘神器’。鼠曲草和艾草会被做成粿,折耳根会被用来炖汤。”上周,放假回到洛江老家的小宇邀上阿嬷,一起找寻回忆里的味道。走在熟悉的乡间小路上,阿嬷不停地向他“科普”。“你看,那是鼠曲草,用来做粿最好吃了。那是野艾蒿,可以用来做艾粿。那是韩信草,那是金丝草,可以用来煮水喝……”看着阿嬷熟练地采摘着野菜,小宇仿佛回到了小时候。那天,阿嬷给小宇做了鼠曲粿。咬下一口,记忆在他的味蕾上炸开,这份美味中承载着他对儿时的怀念和阿嬷对他满满的爱。
  市民苏君带着儿子,把挖野菜的郊游变成了语文和科普的小课堂。“他在书里看到过穷人挖野菜度日的故事。在看到泉州也能实现‘挖野菜自由’的视频时,他很困惑地问我:‘妈妈,他们是因为穷才挖野菜吗?’所以,我决定也带他挖一回,让他知道挖野菜不仅有趣,还有文艺范,有9种野菜在《诗经》里亮相过呢。”在挖野菜的路上,苏君和儿子一起背诗。“参差荇菜,左右流之”“陟彼南山,言采其蕨。”“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在一挖一采间,野菜的美味和诗歌的美好,一起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鲜活记忆。跟着户外群里的攻略,他们还摘到了野草莓,让苏君也回味了一把儿时的味道。
  
回归自然
  这届年轻人玩得越来越“接地气”

  爱上挖野菜的泉州年轻人,对这种“接地气”玩法投入了越来越多热情。除了挖野菜,赶海、露营等回归自然的玩法同样受到他们的喜爱。在“接地气”中,他们找到了慢生活的松弛感,也打开了新的社交方式。
  年轻人为什么喜欢“接地气”的玩法?在“80后”李女士看来,人类的骨子里刻着亲近自然的基因。“人和自然是相连共生的,但我们与自然的接触却在变少。我在辅导孩子写作文的时候发现,他对四季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只有那些从书上硬背下来的片段。”她开始带着孩子去露营、去挖野菜,去做一些“接地气”的事。在老家的溪边,孩子见识到了课本里随风飘散的蒲公英;在滨海公园,孩子摸到了毛茸茸的狗尾巴草;在森林公园,孩子第一次看到了挂在树干上的蝉蜕……在大自然玩耍中,不仅生活变得有意思了,因为学习和工作紧绷的神经也得到了放松。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让年轻人希望能够找回生活质感,而“接地气”的玩法,恰好能够满足他们对慢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有温度”社交的追寻。泉州的气温一上升,体验过挖野菜的林悦又迫不及待地带上赶海工具,和在社交平台上认识的“赶海搭子”一起来到海滩。“在喜欢赶海和挖野菜之前,我已经不太记得生活本应有的样子了。每天像是被上了发条的机械人,清晨赶着上班打卡,午休对着电脑扒拉外卖,下班瘫在沙发上刷手机,周末睡到‘日上三竿’,再外出找家餐厅填补空虚,电子产品好像成了我唯一的朋友。小时候的我们可不是这样的。曾经,我们会蹲在路边看蚂蚁搬家,会在雨天抓蜗牛,会为摘到一朵好看的野花开心一整天,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很鲜活的。”她说,这份对生活的怅惘,在去年被一条赶海视频打破。在视频的评论区里,林悦认识了“赶海搭子”,被他们生活的“劲头”吸引了,便常在假期相约赶海。
  从沙滩的小洞里挖出蛤蜊,在礁石下找到螃蟹,他们一边分享着赶海的收获,一边聊着生活的趣事。“两个小时下来,每个人的手机都安静地躺在包里,大家热热闹闹地在一起,谈天说地,凑在桶边数‘战利品’,生活就应该是这样充满期待又热气腾腾的样子。”林悦说,对着电子产品久了,愈发渴望真实、有温度的人际交往。挖野菜、赶海、露营等活动带来了“搭子式”社交,大家因共同兴趣相聚,相处起来很愉快。
  “‘接地气’的玩法,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李女士说,放慢脚步,回归自然,就能找到生活里的“诗与远方”。
  
回味无穷
  野菜里的泉州美味别错过


  野菜火锅
  泉州人挖野菜,可千万别错过“泉州特色”。在泉州,苦菜、鼠曲草、紫菊等野菜被揉进软糯的粿皮里,煨进醇厚的汤头中,裹在鲜香的馅料间,烹制成了一道道地道的泉州美味。


  鼠曲粿(王世阳 摄)
  春天,泉州乡间的田埂上,开着黄色小花的鼠曲草盎然生姿。每年的二月,鼠曲草迎来生长的旺季,到了四月,便开始开花。在泉州人的记忆里,鼠曲草承载着浓浓的乡情,人们会用它制作出传统美食——鼠曲粿。
  鼠曲草也被称为“清明草”,在泉州的安溪、永春、德化,都有清明节制作鼠曲粿的传统习俗。新鲜采摘的鼠曲草洗净后,放入沸水中焯烫片刻,按照一定比例与糯米粉混合,一起捣成绿色的糯米粉团。糯米粉团蒸熟后,继续经过数十次捣砸,才能制成好吃的鼠曲粿皮。鼠曲粿的馅有咸有甜,以咸居多。咸的馅料中,有干萝卜丝、香菇丁、肉丁、虾米、笋干等;甜的馅料则由花生碎、芝麻、白砂糖等调制而成。刚出锅的鼠曲粿散发着鼠曲草特有的清香,口感软糯细腻,一口咬下去,满满“春天的味道”。泉州还有些地方则会把鼠曲草晒成干,存放在家,以备日后制成糕粿。


  苦菜(来源:瓷都德化)
  苦菜,是泉州山野里特殊的美味。三到五月,是采摘苦菜的好时节。苦菜味道微苦,有人觉得晒干的苦菜有一股“臭脚味”,但它可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功效。泉州人常用苦菜或苦菜干来煲汤,将苦菜与小肠或排骨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慢火炖煮。苦菜的清香与肉类的鲜美相互交融,炖出的汤味道醇厚,让人回味无穷。


  紫花地丁(受访者 供图)
  在安溪,当地的细嫩野菜——紫菊则用来制作湖头赫赫有名的小吃咸笋包。紫菊煮熟后捞出压干,放在石臼里捣至无渣,和糯米泥、红糖搓捏均匀,用手捏成团后压扁,包进笋、肉泥等馅料,放在蒸笼里蒸熟后香气扑鼻,咸香软韧。相传,咸笋包是从京城传过来的特色小吃,已有300多年历史。


  小区的绿化竹林里也长出春笋


  小朋友们拿着春笋壳在林间嬉闹,亲近自然。(李雅真 摄)


  挖春笋(受访者 供图)
  四月,在泉州山区里,破土而出的春笋长势喜人。新鲜的春笋挖出后,切片与酸菜一起炒,笋的脆嫩与酸菜的酸性融合,味道可谓一绝。泉州人还会把春笋切成条状晒干,竹笋干加肉烧制的笋烧肉味道更是鲜香。泡发过的笋干与猪肉、蹄筋一起入锅,加入生抽、老抽煸炒后,盖上锅盖焖煮。出锅后,笋干香、肉软烂,回味悠长。
  这些春天里的野菜,每一口都饱含着泉州风味。这个季节来泉州,不妨走进山野林间,一边欣赏泉州春日的风光,一边寻找野菜,细品泉州味道。
 
 ■安全提醒:
  挖野菜正当时 毒野菜须辨识

  我国野菜资源丰富,种类有1000多种。在福建、在泉州,常见的可食用野菜有蒲公英、马兰、荠菜、马齿苋、水芹菜等。这些野菜不仅味美,还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不过,挖野菜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对有毒野菜可得小心防范。毒芹常生长在潮湿之地,叶似芹菜叶,却全株有毒,花的毒性最大,儿童误服10克就可能致死。曼陀罗全株有毒,种子毒性最强,食用或外敷其叶都可能引发全身性中毒。灰菜含有光敏性物质,可能导致光敏性皮肤病。红凤菜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含有一类叫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的物质,长期或过量食用会损害肝脏。
  能够清楚辨别各种野菜的市民,也不能“随地大小挖”。矿厂区附近、公路路边、农田周围及污染河道等区域的野菜,容易吸收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不宜采摘食用。摘野菜,还是应该到远离污染源、未施农药的郊外山野、空旷绿地等。
  采摘回来的野菜,烹饪和食用也有讲究。食用前,可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彻底冲洗去除表面杂质和部分有害物质。烹饪时,最好用热水焯烫,能有效去除草酸、硝酸盐等。野菜大多寒凉,体质虚寒者过量食用易引发脾胃不适,应控制摄入量。过敏体质人群,尤其是长期服用特定药物或有过敏史的,更需谨慎选择野菜品种。孕妇群体也要特别注意,像益母草、马齿苋等可能刺激宫缩的野菜,应避免食用。

来源:泉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