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华社经济随笔:万千水花“泼”出文旅新活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09:02:00    

新华社昆明4月17日电 题:新华社经济随笔:万千水花“泼”出文旅新活力

新华社记者吉哲鹏、王贤思、胡了然

四月中旬,云南多地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盛宴。从万人泼水的狂欢到非遗项目的精彩演绎,从孔明灯祈福的温馨到民族服饰秀的时尚,再到泼水狂欢半程马拉松与中外搏击赛的激情碰撞,泼水节以独有的魅力,“泼”出了文旅消费的新活力,绘出了一幅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画卷。

在景洪、芒市、耿马、瑞丽等地,大街小巷、村村寨寨都沉浸在欢乐中,人们相互泼水来“浇”个朋友。到了夜晚,西双版纳州澜沧江畔别有一番风味,一盏盏孔明灯带着人们的祝福升到夜空,美得如梦如幻。

一片片欢乐的水花,泼出当地文旅产业的火热,泼出直播电商的高人气,泼出夜间经济的新空间。仅西双版纳州,今年泼水节活动期间就接待游客222.63万人次,同比增长9.57%,旅游总花费预计26.65亿元,同比增长7.20%。

近年来,泼水节从文化庆典变为经济IP,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民族节庆经济的热闹图景,更是中国经济发展活力的微观缩影。

泼水节的“泼天流量”,是消费转型的直观体现。如今,游客不仅仅满足于泼水狂欢,愈加追求深度体验:亲手压制一饼普洱茶,体验慢轮制陶的传统技艺,或是参加传统象脚鼓与现代电子音乐结合的音乐节,走进基诺山来一场雨林徒步……这种从“观光”到“沉浸”的转变,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多元化。

泼水节对经济的带动效应,也绝非旅游业的独角戏,而是一场“文化+”的跨行业协奏曲。以民族服饰为例,从傣族织锦纺织、成衣制作再到租赁、销售,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商机。在瑞丽市畹町的一家民族服饰工厂,工人在一个多月前就开始加班加点,就是为了让游客们在节日里能穿上漂亮的傣族服装。

线上线下联动也是泼水节的一大新亮点。在短视频平台上,“泼水节”话题播放量以亿次计,各地文旅部门争相用直播招徕游客。旅拍市场尤其火爆,不仅带动了摄影师、化妆师等就业岗位,还催生了“泼水节专题写真”的细分市场。一张张美图在社交平台上传播,让文旅产业更加出圈。

当水花变成网络流量,向往转为旅行订单,传统文化就成了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普洱的“泼水+品咖”特色玩法、芒市的泼水狂欢半程马拉松、景洪市街头的机器狗巡游等,都让人耳目一新。值得一提的是,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泼水节主题曲通过互联网把“水花”洒向世界各地,把耿马等县城变成了网红打卡地,都展现了“文化+”的深度赋能。

泼水节折射的“文化+”创新路径,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涌现出文旅消费的升级动能,也启示着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深层逻辑。

比如,人们手里的塑料水枪多来自广东澄海和浙江义乌,这些水枪经历了从单一到多样的产品升级,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同样,节日里人们穿的拖鞋也大多产于福建晋江,从最初的人字拖到如今用EVA、TPU、超临界发泡等材料制造的新款拖鞋,都讲述着全国大市场的产业协同故事。

“防水产业链”也应运而生。许多电商平台、超市、商铺新增了“水枪+防水手机套”的“泼水套装”。美团数据显示,泼水节期间,西双版纳州“手机防水袋”“儿童水枪”的外卖销量均同比增长300%。

泼水节还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鲜活注脚。泼水节不断增添国际色彩,大量外国游客慕名前来参与这场“盛宴”,这也让云南愈加成为国内外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据统计,今年1月至3月,云南省旅居人数达228.81万人,同比增长56.9%。

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启示发展之道。无论是泼水节的刷屏还是潮汕英歌舞的“破圈”,无论是“村超”“村BA”的火爆还是隰县小西天的走红,一个个文化IP如活水般融入经济血脉,万千细流汇聚成川,推动中国经济在时代浪潮中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