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清明节 风沙中的绿色守望:​记内蒙古“揭榜挂帅”治沙人的坚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2:00:00    

清明前夕,内蒙古杭锦旗黄河“几字湾”的沙漠腹地,一场人与自然较量的壮歌正在上演。由清华大学、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内蒙古水利科学研究院、陕西农林科技大学、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十多家单位组成的“十大孔兑风水复合侵蚀区泥沙阻控与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项目组,顶着8级以上的狂暴风沙,在黄沙漫卷中奋力推进治沙示范工程。

清明节前一天气象局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4月初的杭锦旗,杭锦旗气象台连发预警——大风蓝色预警信号高悬,遇到连续几天的8级以上暴风,实际沙漠腹地狂风要比预报大的多。然而,“揭榜挂帅”项目组的脚步并未在扬沙肆虐中停歇。他们争分夺秒加固3月中旬建成的风沙阻控一期工程,延长阻沙带,并引入创新技术提升生态修复效果。

在沙丘顶部向下看己建治沙工程蛮像样呢!

鄂尔多斯市水利局局长王帅、杭锦旗水利局局长杨慧等亲临现场指挥协调,与治沙团队并肩作战。项目组负责人、黄河缘公益基金会的发起人张红武参事,在对黄河缘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文捷的微信中说:"我可要拼了!接续3月上旬初步的进展,这阶段主要是将风沙阻控工程进一步加固和提升。前天王局长及张强科长来协调,发现当地百姓和企业都对治沙的宏观层面理解尚需动员和调动,民众积极性才会高涨;所以眼下为了表达对黄河的心意,我打算个人出资租200多亩沙地,购辆四驱越野车,建个永久的治沙示范基地。期望以后您与真正热爱母亲河的人士可带大小朋友前来参观,并共同战斗!”

顶着风沙把材料与工具拉到沙丘上不容易!

陪同鄂尔多斯市水利局水保主管张强探讨风沙阻控原理

“沙漠腹地的风比预报的还要猛,但大家拼了命也要干!”本项目第4课题负责人、世界泥沙学会秘书长刘广全现场给大家鼓劲。从沙漠治理战场转到治沟示范现场后,新栽的沙柳、樟子松等林草植被在恶劣的环境中倔强存活,已发挥出水土保持作用;修建的梯级阻沙坝被淤沙填满,治沟骨干工程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印证了“阻沙工程与林草协同治理”理念的初步成功。团队甚至变废为宝,用垃圾和废品搭建“鸡笼+椅子组合坝”,将生态治理与资源循环结合,展现了中国治沙人的智慧与韧性。

“鸡笼+椅子组合坝”快要建成

清明祭奠:以治沙行动告慰先辈

清明节于治沙人而言,不仅是追思故人的日子,更是播种绿色的契机。项目组成员卜艳丽、卜海州姐弟的父亲卜选民,曾是清华大学黄河研究中心顺义基地建设的功臣。今年恰逢其父逝世三周年,姐弟二人放弃传统祭扫,选择奔赴治沙一线。“为黄河‘几字湾’攻坚战出力,就是最好的纪念!”卜艳丽的丈夫李春雷动情说道。

清明当天,项目组全员凌晨徒步登上沙丘,以沙柳枝为“香”,以酒敬天,朝着家乡方向三鞠躬。仪式虽简,却饱含对自然的敬畏与治沙的信念。开工时,两只鸿雁盘旋而至,驻足沙丘“监工”,为疲惫的团队注入一丝暖意。

天灾与人力的博弈:科学与协作的力量

严峻的气候条件始终是治沙的最大挑战。清明节期间,杭锦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大风天数累计达9天,湿度不足30%,林草防火形势紧绷。项目组却抓住林草建植的黄金期,与西贝集团、黄河缘公益基金会等联合开展党建活动,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加入。

将遭混合侵蚀倒下的樟子松拉起来

与此同时,内蒙古各级部门严阵以待:应急管理局、林草局、气象局联合发布防火指南,呼吁文明祭扫、严禁野外用火;水利系统干部与公益组织协同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科技支撑、全民参与”的治沙网络。

“就地取材”的透水拦沙坝又做成了!

“治沙阻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代代人的接力。”项目组骨干黄海高级工程师在总结中写道。他们计划将示范基地开放给公众,邀请热爱母亲河的民众带子女参观甚至参与治沙体验,让环保理念扎根下一代心中。

3月25日种植的树苖全发芽了!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郑国光在收到项目组负责人的信息后,迅速回复“很感动!你们是文武双全,吃苦耐劳,劳动模范。风水复合侵蚀治理与泥沙阻控是防沙治沙的又一重大理论与实践突破,也是科技赋能防沙治沙的成功案例,对于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沙漠化意义重大。防沙治沙是防灾减灾的前哨,'清明行动'彰显了防御的韧性,为防灾减损立了很好的标杆!衷心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共护山河安澜!再为全球防沙治沙和防灾减灾树立示范!多保重!”这些饱含情感的一段话,体现出对治沙事业的认可与支持。国务院参事、“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联合国环境署“地球卫士奖”得主卢琦见到张红武,兴奋的讲:“你们的活动怎么不提前告诉我?治沙防沙活动就是保卫地球的行动,太有意义了!”

风沙未止,绿意已萌。在这片曾被黄沙吞噬的土地上,一群治沙人用汗水浇灌希望,用科学缚住风沙。他们的故事,正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最生动的注脚。(张华征 徐静珍)

营地的姑娘们在向老教授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