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十位帝王十首诗,有豪气,有柔情,哪一首触动了你的心?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8 09:23:30    


1、汉武帝刘彻《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汉武帝刘彻,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擅作辞赋的诗人。

他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文韬武略,都是古代皇帝中的佼佼者,

他年轻时励精图治,开拓了汉朝最大的版图,一手打造了历史上三大盛世之一的“汉武盛世”。

晚年却穷兵黩武,迷信神仙,热衷封禅和郊祀,又造成了巫蛊之祸,导致太子自杀,但不失为鼎盛之世。


这首《秋风辞》比兴并用,情景交融,笔调流畅,清丽隽永。

开篇便是写秋天的千古名句,色彩斑斓,清远流丽。

秋风吹落叶,白云飞远空,草木枯黄,大雁南飞,虽有幽兰含芳,秋菊斗艳,却勾动人的秋日愁思。令人忍不住悲愁人生易老,年华不再,无限慨叹。

2、隋炀帝杨广《野望》: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隋文帝杨坚与独孤皇后的次子。

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

但也正因为滥用民力,穷奢极欲,荒淫昏乱,身死国灭,导致隋朝二代而亡。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意境萧瑟,充满了寥落孤寂的情怀。

秦观的名词《满庭芳》中,“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就化用了这首诗的意境。

3、唐太宗李世民《赐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这首诗富于哲理,前两句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作者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谥号文皇帝,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他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被尊为“天可汗”。


萧瑀是隋朝将领,被李世民俘虏后归顺大唐,被封为宋国公。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封萧瑀为宰相。

“板荡”指的是动乱之世,狂风中才能识别坚韧的草木,乱世里才能分辨出忠诚的臣子。

匹夫之勇怎会懂得为国为民的道义,有志之士必定智勇双全、心怀仁爱。

4、武周皇帝武则天《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武则天,曾被唐太宗赐名“武媚”,登基后自名“武曌”。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67岁即位,定都“神都”洛阳,建立武周,在位15年。

她在位前后,明察善断知人善任,开创了殿试、武举及试官制度,收复并稳定安西四镇,一度使后突厥归降。

晚年豪奢专断,又大肆杀害唐朝宗室,重用酷吏,唐中宗复辟,将政权收回到李家手中。


武则天年少时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又与太子李治有了感情,太宗去世后,她入感业寺为尼。

这首诗就写于感业寺期间,思念李治所作,曲折有致,极尽相思愁苦,是她留下最有名的诗歌。

5、唐元宗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李璟虽然也是“唐”,但却是南唐的君主。

他原名徐景通,父亲唐烈祖李昪,曾是徐温的养子,故而年少时姓徐。

李璟即位后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但他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

李璟好读书,多才艺,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


这是一首伤春词,借抒写男女之间的怅恨来表达作者的彷徨与愁恨。

看那落花无主,正如身世飘零,孤独无依,怎不令人春愁浩荡?

那青鸟不曾捎来远方的音讯,雨中的丁香却凝结了无限忧愁。

李璟在位时沉迷歌舞游乐,却无法摆脱国家风雨飘摇的惶恐,所以重楼春恨,愁肠百结。

6、南唐后主李煜《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首词是真正的“亡国之音”。

李煜是李璟的第六子,他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更擅诗词,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煜本名李从嘉,他年少时受太子猜忌,为了避祸,醉心经籍,不问政事。

但太子病逝后,他身不由己地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但从登基的第一天开始,就一直在北宋的威慑下过着惶恐不安的日子,随时面临着破国为虏的风险。

公元975年,宋太祖占领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押往北方,忍辱含垢,三年后便被毒杀。


这首词就写于亡国之后,南唐只有四十年(实际38年),但幅员辽阔,宫殿宏伟,草木繁盛,富贵繁华,不一而足。

但一朝沦为俘虏,腰肢瘦削,鬓发斑白,憔悴痛苦,无人可说。

最痛苦的是慌乱地辞别宗庙的那一天,宫中还在演奏着别离的乐曲,怎不令人悲痛欲绝呢?

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盛极转衰,沉痛惨怛,悔恨与伤痛之情重若泰山。

7、宋太祖赵匡胤《咏初日》: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赵匡胤是北宋王朝的开国皇帝。

他祖籍河北涿州,年轻时曾经在少林寺学习武术,投军郭威幕下屡立战功。

郭威建立后周,赵匡胤入朝为官,后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宋代周。

他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


这首诗是赵匡胤游灵山寺时吟咏的,诗意质朴,境界阔大。

一轮红日喷薄欲出,赫赫炎炎,势盛光艳,壮丽雄伟。

天空广阔,红日任意通行,群星与残月都被驱逐,节节败退。

赵匡胤以红日自喻,以残月和星子比喻割据势力,象征了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8、明太祖朱元璋《咏菊》: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之君,原名朱重八,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

年纪稍长之后,入皇觉寺,云游四方,然后又加入了红巾军。

他率领徐达、常遇春等名将,陆续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推翻了元朝统治,最后统一全国。

他在位期间,强化中央集权制度,严惩贪官污吏,兴修水利,减免赋税,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实现“洪武之治”。


朱元璋文化底蕴不高,这首诗有仿写黄巢《不第后赋菊》的意思: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但他的咏菊诗,比黄巢更有气势,充满主动进攻的气势,霸气十足。

9、明世宗朱厚熜《送毛伯温》: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年号嘉靖。

在即位早期,他做了很多大事,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

后期崇信道教、宠信严嵩等人,导致朝政腐败,在“壬寅宫变”中,他几乎死于宫女之手。此后朱厚熜长期不理朝政,南倭北虏,更有流民叛乱,战乱不休。


这首诗朱厚熜为毛伯温出征安南的壮行诗,经常被郭德纲当成定场诗念诵。

鼓鸣旗展,军威浩壮,豪气凛然,撼动山河。

全诗行文明白晓畅,铿锵有力,气势非凡,充满了豪壮之气。

10、元世祖忽必烈《陟玩春山纪兴》:

时膺韶景陟兰峰,不惮跻攀谒粹容。

花色映霞祥彩混,垆烟拂雾瑞光重。

雨沾琼干岩边竹,风袭琴声岭际松。

净刹玉毫瞻礼罢,回程仙驾驭苍龙。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孙,大蒙古国可汗,元朝开国皇帝。

他灭宋建元,完成了全国的大一统,整顿吏治,清除贪腐,

但他也是少数能重视汉文化,推崇儒术的蒙古统治者之一。

史家赞其统治“纪纲法度灿然明备,致治之隆,庶几贞观”。


忽必烈曾命国师八思巴创建蒙古人自己的文字,但他本人非常喜欢汉学,甚至还能作诗。

这首诗是他即位之后,游览大都高山所作,充满神佛景象。

行文富丽堂皇,气势豪阔端重,格律严谨,对仗工整,有唐诗风味。